河南水文信息网  |  加入收藏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中国水文大事记(二)

发布时间: 2015-01-29 14:33:37  浏览次数: 369

唐建中元年(780年)

(1-56) 重申州县应报雨情水情

    据《唐会要》载:“诸司应送史馆事例:祥瑞、天文祥异、有年及饥并水、旱、虫、霜、风、雹及地震、流水泛滥。户部及州县每有,即勘其年月日及赈贷存恤同报。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史馆奏;前件事条虽标格式,因循不举,日用已深。伏请申明旧制,各下本司。从之。”早于建中元年以前的唐朝前期,全国各州县即已有测报雨情水情的制度。

(1-57) 陆羽评分饮用水水质

    陆羽(733~804年)著《茶经》评分天下水质为20个等第,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按水源指出:“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浸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次之(即在远离人烟而污染少的地点),井水属浅层地下水为下。通过煎茶用水,从味觉、嗅觉和水色等对饮用水的水质进行评价。

唐兴元元年(784年)

(1-58) 陕、豫、冀大早

    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兴元元年冬大旱,贞元元年(785年)春旱无麦苗,至于八月旱甚,灞、滻将竭,井皆无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斗米千金,死者相枕。”即陕西、河南、河北于公元784~785年冬、春、夏至于秋连旱,大饥。

唐贞元八年(792年)

(1-59) 海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大水

    据《旧唐书·五行志》载:贞元八年“秋,大雨,河南、河北、山南、江淮凡四十余州大水,漂溺死者二万余人。”《新唐书·五行志》载:“八年秋,自江淮及荆、襄、陈、宋至于河朔州四十余,大水,害稼,溺死者二万余人,漂没城郭庐舍。”“是岁,江南、淮西大水为灾”《旧唐书·奚陟传》)。“淮南、浙西州县大水,坏庐台,漂杀人”(《新房书·权德舆传》)。唐代山南东道、江南东、西道及淮南道,含今汉江、洞庭湖水系的大部分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干流支流流经的全部地区。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

(1-60) 水文地理专著《吐蕃黄河录》问世

    据《新唐书·贾耽传》载:贾耽“乃绘布陇右、山南九州,具载河所经受为图。又以洮湟甘凉屯镇额籍,道里广狭,山险水原为别录六篇,河西戎之录四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黄河命名的水文地理专著《吐蕃黄河录》。

唐元和十年(815年)

(1-61) 柳宗元释水循环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在《天问篇》中,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传说提出170多个问题,表示质疑。柳宗元(773~819年)在所作《天对》中对屈原提出的这些问题均一一作了回答。如屈问“东流不溢,孰知其故?”(即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为何大海的水不见漫溢?)柳答:“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器运浟浟,又何溢为?”(即水向东流入大海,海水蒸发成水汽上升,遇冷凝结,飘浮空中为云,又向西回归大陆上空下降为雨。填充在土壤孔隙里的水有浊有清。高地干燥的土壤,水渗入后便会上升蒸发。土壤水饱和以后便会产生径流,水流通过各种途径运行不停,最后注入大海,如此循环不已,海水又怎么会漫溢呢?)柳宗元正确地解答了1100多年前屈原提出的问题。他把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及海洋水的运动与水循环连系起来,推进了前人的认识。(《柳河东全集》,中国书店出版,1991年)

唐大和四年至八年(830~834年)

(1-62) 长江中下游连年水患

    据《旧日唐书·文宗纪》、《新唐书·五行志》分别记载:大和四年“夏,苏州、湖州水,坏六堤,入郡廓,溺庐井”,“江水溢,没舒州(治今潜山)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数百户”;浙西(治今镇江)、宣歙(治今宣城)、江西(治今南昌)、山南东道(治今襄樊)、淮南(治今扬州)、江南(治今苏州)、荆襄(治今江陵)、鄂岳(治今鄂州)、湖南(治今长沙)“大水,皆害稼”。五年,“六月辛卯,苏、杭、湖南水害稼”;“是岁,淮南、浙江东西道、荆襄、鄂岳、剑南东川(治今三台)并水,害稼”。六年二月,苏、湖二州大水,太湖决溢。七年秋,浙西及扬、舒、庐、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冬十月,癸末朔,扬州江都等七县水,害稼。辛酉,润(治今镇江)、常、苏、湖四州水,害稼。”八年,“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蕲州(治今蕲春)湖水溢;滁州大水,溺万余户。”九月,“淮南、两浙、黔中(治今彭水)水为灾,民户流亡。”唐大和四年至八年,长江中下游连年大水。除大和六年仅太湖大水外,其余年份均涉及较大范围。

唐大和七年(833年)

(1-63) 它山堰的工程水文

    浙江鄮县(今鄞县)县令王元暐创建它山堰。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潮“来则沟澮皆盈,出则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为减轻鄞江水系旱涝灾害,县令选在鄞江上游章溪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成上下各36级的拦河滚水坝,名为“它山堰”,作为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堰上之水,平时七分入南塘河以供灌溉和城市用水,三分入奉化江以供通航;涝时三分入南塘河供水,七分入奉化江。另在灌区尾水上建三碶(即闸),涝时排泄河网余水,以防洪水涌入城市,旱期又可开闸纳淡,补充灌溉水源。至宋开庆元年(1259年),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立“水则”,据此水位可以推算各处水情,确定各闸开启时间,作为各闸控制运用的根据,使它山堰历经千余年仍在发挥引流、排洪、阻咸的重要作用。

唐中和四年(884年)

(1-64) 江南大旱

    据《新唐书·五行志》载:中和四年“江南大旱,饥,人相食。”唐代江南东、西道含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包括湖北东南部、湖南大部、江西全部、皖南、苏南及太湖流域。
 

宋咸平、景德年间(998~1007年)

(1-65) 长江中下游连年受旱

    据《宋史》载: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淮、两浙、荆湖诸路频年旱、饥。咸平元年(998年)春夏,江、浙、淮南、荆湖旱,使发粟赈之(纪);二年春,江、浙、荆湖旱(志、纪);三年春,江南、荆湖旱,赈之(纪)。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江南旱,江南东、西路饥,命使赈之(纪);二年九月,淮南旱,淮南、两浙、荆湖北路饥,遣使分赈(纪)。其后,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五年、七年,续有江、淮、两浙旱、饥的记载。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1-66) 最早制定的警戒水位

    据《宋史·河渠志》载:宋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沼:自今后忭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这是我国制定“警戒水位”的最早记载。

宋天禧五年(1021年)

(1-67) 以物候名黄河水势

    据《宋史·河渠志》载:天禧五年有人提出,“以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雨积,川流渨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莱华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曼,谓之瓜曼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沍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菼乱华(即芦苇花开时节),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描述了黄河一年之内水位涨落过程的规律。

宋天圣四年(1026年)

(1-68) 燕肃论海潮

    宋代燕肃(约961~1040年)在《海潮论》中提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按大、小月定出两个潮时逐日推迟数,使理论潮时的推算趋于精确,潮汐的到来“终不失期”。他还指出:钱塘江口存在有南北互连的沙潬(中间突出的沙洲),并阐明沙潬在钱塘江涌潮形成中的作用。与其同时代的张君房在《海潮辑说》中最先定出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即相当于现代的0.80712小时。

宋景祐元年(1034年)

(1-69)黄河下游澶州决口

    据《宋史·河渠志》载:“景祐元年七月,河决澶州(今河南濮阳境)横陇埽。庆历元年(1041年)诏权停修决河。自此久不复塞。”决水经聊城、高唐一带,流行于唐大河之北分数支入海。后称此道为横陇故道。

宋景祐二年(1035年)

(1-70) 河北观测水位之始

    据《宋史·河渠志》载:“景祐二年,怀敏知雄州,又请立木为水则,以限盈缩。”这是在今河北省境内设立木制“水则”以观测水位的最早记载。

宋宝元元年(1038年)

(1-71) 全国测报雨雪

    据《宋史·仁宗本纪》载:“宝元元年……六月……甲申,诏天下诸州月上雨雪状。”

宋庆历八年(1048年)

(1-72) 黄河下游商胡决口

    据《宋史·河渠志》载:庆历“八年六月癸酉,河决商胡埽(今河南濮阳境)。”决水大致经今大名、馆陶、临西、枣强、衡水至青县,由天津附近入海,形成一次大改道,宋代称为北流。

宋熙宁五年(1072年)

(1-73) 侯叔献都水丞相机分洪

    据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卷十三载:“熙宁中,濉阳界中发汴堤淤田,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都水丞侯叔献时莅其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伏其机敏。”

宋熙宁六年至八年(1073~1075年)

(1-74) 长江、淮河流域连年旱灾

    据《宋史·五行志》载:熙宁六年,“淮南、江东、剑南西川、润州(今江苏镇江市)饥。”七年“自春及夏,……京(今河南开封)东西、淮南诸路久旱”,九月“复早”。“京东西、淮西、成都、利州、常、润府州饥。”八年“八月,淮南、两浙、江南、荆湖等路旱。”“江南、淮、浙饥。”

宋元丰元年(1078年)

(1-75) 首次出现估计流量的概念

    据《宋史·河渠志》载:汜水出玉仙山,索水出嵩渚山,合洛水,积其广深,得二千一百三十六尺,视今汴尚赢九百七十四尺。以河、洛湍缓不同,得其赢余,可以相补。”这里以河流断面面积和水流速度来估计河流流量的概念,在中国水利史上是第一次。

(1-76) 开始使用“水历”记水位

    据《中国水利史纲要》载:宋代自元丰元年起已开始使用“水历”记水位。

宋元祐元年(1086年)

(1-77) 黄河孙村口测流

    据《宋史,河渠志》载:元祐元年十一月,讲议官皆言,“(王)令图、(张)问相度开河,取水入孙村口还复故道处,测量得流分尺寸,取引不过,其说难行。”这是元丰元年(1078年)出现估算流量的方法加以实际运用的记述。

宋宣和二年(1120年)

(1-78) 立浙西诸水则碑

    据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载:“宋宣和二年,立浙西诸水则碑。凡各陂、湖、径浜、河渠,自来蓄水,灌田通舟,……并镌之石云云。然则碑之立,正在此时。且立者甚多,惟长桥独存耳。”(浙西指今太湖流域及其以南一部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沈倍编著《吴江水考》时,对长桥水则碑作了调查,记有:“二碑石刻甚明,正德五年(1510年)犹及见之。……至今石尚存,而宋元字迹与横刻之道尽凿无存。”“二碑”为左、右水则碑。其中右水则碑于1964年时被发现,仍立于长桥垂虹亭旧址北侧岸头踏步右端。在碑面刻有“七至十二月”的六个月份,每月又分三旬的细线,还有“正德五年水至此”、“万历卅六年五月水至此”等题刻字迹四处(见《水文》1982年第5期,胡昌新,“从吴江县水则碑探讨太湖历史洪水”)。左水则碑早于明清之际损毁。

宋建炎二年(1128年)

(1-79) 杜充决黄河阻金兵

    是年冬,金兵南下,宋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泅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从此南流,经豫、鲁之间,至今山东钜野、嘉祥一带注入淮,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

(1-80) 长江上游洪水

    据《宋史·高宗纪》载:绍兴二十三年六月已卯,潼川大水。九月甲午,赈潼川被水州县。《宋史·五行志》载:绍兴二十三年,金堂县大水,漳州府江溢,浸城内外民庐。明万历《合川志》载:绍兴二十三年,涪江决,州遭巨浸。又据重庆市博物馆《川江洪水调查报告》,忠县东云乡长江岸石壁有两处宋代石刻,记述“绍兴二十三年癸酉六月二十六日水泛涨。”这是长江干流上发现最早的洪水题刻。据洪痕实测,忠县洪峰水位为155.6米。又据历史洪水调查,宜昌站洪峰水位为58.06米,推算流量为92800立方米每秒,3天洪量为232.7亿立方米。该年,长江上游干流沿线均为特大洪水,中下游有些支流也发生大水。中游主要在沅江一带,下游主要在水阳江和太湖流域。

宋乾道五年(1169年)

(1-81) 范成大在浙江通济渠立水则


据《宋史·范成大传》载:乾道五年三月,处州(今浙江丽水)刺史范成大与处州军事判官张澈“访求古迹”,查勘规划,将处州原通济渠引水工程修复,他们“垒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灌溉有序,民食其利。”

宋淳熙元年(1174年)

(1-82) 周去非述西江水文地理

    广南西路通判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有“广西水经”专篇,论述西江水系郁、柳、桂等各大河的源流、走向及其他水文地理概况。

宋淳熙七年至十年(1180~1183年)

(1-83) 长江流域连旱

    据《宋史·孝宗纪》、《宋史·五行志》分别记载:孝宗淳熙七年至十年,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相继或同时发生大面积旱饥。淳熙七年,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皆旱,自四月不雨,杭州自七月不雨,皆至于九月;安徽、江西皆大旱。八年,七月不雨至十一月,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皆旱。九年春,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窜川等地夏五月不雨至秋七月,大旱。十年,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六月旱,至于七月。

宋绍熙五年(1194年)

(1-84) 黄河阳武决口大徒夺淮

    据《续资治通鉴》载:宋绍熙五年八月壬子,“河决阳武,由封丘东注梁山泺,分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汲胙之间,河流遂绝。”

宋嘉定九年(1216年)

(1-85) 金沙江下游雷波山崩堵江

    据《宋史·宁宗纪》载:嘉定九年“二月辛亥,东西两川地大震。”“三月乙卯又震,甲于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宋马湖部,治今四川雷波县下河坝附近,辖今金沙江下游四川雷波及云南绥江一带)。

宋宝庆三年(1227年)

(1-86) 长江三峡区洪水

    据历史洪水调查,宋宝庆三年八月一日,长江宜昌站洪峰水位达58.47米,推算洪峰流量96300立方米每秒,3天洪量241.6亿立方米,为调查到的第二位最大洪水。长江干流附近有4处该年洪水刻字,未见有史籍记载。

宋端平元年(1234年)

(1-87) 黄河寸金淀决口南流入淮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载:端平元年“八月朔旦,蒙古兵至洛阳城下立砦。……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在今开封城北)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还。”河水夺涡入淮。

宋淳祐七年(1247年)

(1-88) 全国州郡用天池盆等器具测雨雪

    据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所著《数书九章》中记述:“今州郡都有天池盆以测雨水。”并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的具体计算方法。还列有根据不同观测容器形状和积雨、积雪尺寸,以计算平地实际雨深和雪深的算例。说明当时全国已有“天池盆”、“圆罂”等雨量器观测雨量,但末统一形制,所观测的雨量数据也末保存下来。可见中国有雨量器比西欧(1639年)要早400年。

元至元七年(1270年)

(1-89) 最早提出“海拨”概念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1231~1316年)在从事水利工程规划、测量中提出:“以海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缓,……”(《元朝名臣事略》)。在中国首次提出“海拔”的概念,比德国数学家K.F.高斯要早560年。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

(1-90) 元世祖派都实考察黄河源

    据《元史·河源附录》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考察黄河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考察黄河源。都实一行历时四月到达河源地区,同年冬回到大都(今北京),元人潘昂霄根据都实之弟阔阔出转述,写成《河源志》一书。

元至元十九年至三十年(1282~1293年)

(1-91) 京杭大运河沿线各闸立水则测水位

    据《元史,河渠志》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宁至安山(在今山东梁山县)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沟通了济州河和御河(今卫运河),沿南运河、北运河可达通州。至元二十九年春动工开通州至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于至元三十年秋完工。济宁以南,则利用先已开辟的菏水、邗沟及江南运河通航。至此,由大都往南,跨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到达钱塘江的杭州。这一开凿历经千余年(从公元前486年开邗沟算起)的南北大运河,终于全线沟通。为了调济水量和维持一定通航水深,沿河建有多处闸坝,设立一系列“水则”观测水位,作为各闸起闭的依据。

元至元年间(1285~1292年)

(1-92) 马可·波罗游历考察长江等流域

    马可·波罗(1254~1324年),意大利旅行家,1271年随父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越帕米尔进入中国。1275年5月到达元大都(今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情款待,并让他在元朝政府中做官,曾担任过扬州总督,管理24县的地方事务。他在中国17年,走遍中国大部分地区。1285年前后由陕南入川,对长江流域的陕南、四川、云南、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的不少城市和地区的风俗民情、物质资源、工商贸易和水陆交通等作过详细考察。回国后写成《马可·波罗旅行记》一书,详细记述了中国之行,在西方世界的文化、交通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大德五年(1301年)

(1-93) 长江下游滨海大风潮灾

    据《元史·成宗纪》载:大德五年秋七月戊戍朔,昼晦,暴风雨起东北,雨雹兼发,江湖泛溢,东起通、泰、祟明,西尽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民被灾死不可胜计。《元史·五行志》亦载:“江水暴风大溢,高四、五丈,……漂没庐舍,被灾者三万四千八百余户。”同治《苏州府志》、光绪《松江府续志》等亦有“大德五年秋,七月朔,大风,屋瓦楼楣掣入室中,继而海溢,杀人畜,坏庐舍”的记载。

元至大三年(1310年)

(1-94) 江汉大水山崩

    据《元史·武宗纪》载:至大三年六月,襄阳、峡州路(今湖北宜昌市)、荆门州大水,山崩,坏官廨民居二万一千八百二十九间,死者三千四百六十六人。秋七月,当阳、夷陵(今宜昌市)、宜城、远安诸县水。《元史·五行志》载:至大三年六月,峡州大雨,水溢,死者万余人。

元天历元年、二年(1328年、1329年)

(1-95) 华北、西北、江南大旱

    据《元史·五行志》载:“天历元年(1328年)八月,山西大旱,人相食。二年夏,真定、河间、大名、广平等四州四十一县旱;峡州(今宜昌)二县旱;八月,浙西湖州、江东池州、饶州旱,十二月冀宁路旱。”另据《元史·文宗纪》载:“天历二年……池州、广德、宁国、太平、建康、镇江、常州、湖州、庆元诸路及江阴州饥民六十余万户。……陕西风翔府饥民十九万七千九百人。……绍兴、庆元、台州、婺州诸路饥民凡十一万八千九十户。……时陕西、河东、燕南、河北、河南诸路流民十数万,自嵩、汝至淮南,死亡相藉。……汴梁蝗,卫辉虫灾,峡州旱。”

元至正二年(1342年)

(1-96) 以“徼”为量水准则之名

    据李好文(约1290~1360年)《长安志图》中记载:“凡水广尺深尺为一徼,以度量水,日具尺寸,申报所司,凭以布水。”原书注:“徼,水家取以为量水准则之名。其法量初入渠水头深广方一尺,谓之一徼”。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

(1-97) 明僧宗泐记述黄河河源区水文环境

    据《列朝诗集·闰集·五十一》载:洪武十三年,高僧宗泐奉明太祖命,领徒三十余人往西域求佛经。十五年,归国途中路过河源,写了《望河源》诗:“积雪复祟岗,冬夏常一色。群峰让独雄,神群所栖宅。传闻嶰谷篁,造律诣金石。草木尚不生,竹卢疑非的。汉使穷河源,要领殊末得。遂令西戎子,千古笑中国。老客此经过,望之长太息。立马北风寒,回首孤云白”。在诗序中宗泐还记述:“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黄河为玛楚,牦牛河为必力处,赤巴者分界也。其山西南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之水是为河源。予西还,宿山中;尝饮其水,番人戏相谓曰:汉人今饮汉水矣。其源东抵昆仑可七、八百里,今所涉处尚三百余里,下与昆仑之水合流,中国相传以为流自昆仑,非也……。”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

(1-98) 巨津州金沙江北岸山裂堵江

    据《明史·五行志》载:洪武十六年,“四月壬子,巨津州金沙江北岸白石雪山断裂里许,两岸山合,山上草木如故,下塞江流,禾黍尽没。久之其下渐开,水始泄。”巨津州,属丽江府,治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傍金沙江右岸。金沙江自川滇边境流入云南境内以后,两岸雪山对峙,形成高山峡谷,山裂锁谷,以致江水断流。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1-99) 南京设观象台测雨

    南京鸡鸣山建立观象台,进行降雨量等项观测。明万历《上元县志》载:“国朝于山巅置仪表,以测玄纬,名观象台,更名钦天山。”

明永乐九年(1411年)

(1-100) 济宁至临清置水闸立水则

    据《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九年六月乙卯,……自济宁至临清,置闸十五,闸置官,立水则,以时启闭,舟行便之。”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南阳水文水资源测报分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377-62236081    邮编:473000    E-MAIL:hnsw@hnsl.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