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文信息网  |  加入收藏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园地 » 正文
 

水文文化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2015-01-29 14:37:08  浏览次数: 301

      水文文化,是一个看似亲切,又很陌生的概念。说它陌生,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从未听到水文文化这个名词,直到今天,各种辞书、字典中也找不到水文文化这个辞条的踪影。说它亲切,是因为水文与人,水文与水,水文与文化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实在太密切了,特别是一九九八年历史大洪水后,人们对水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水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源泉,水作为一种载体,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所以水文化可以称之为母体文化,是人们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成果。水文化就像一株大树,使其枝繁叶茂的是伴随着它一起成长的水文文化、江河文化、湖泊文化、海洋文化等。

  水文文化源远流长,是伴随着人们治理水、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保护水和鉴赏水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他首先寻找的是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并亲自带人跋山涉水进行考察,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为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世人留下美谈。

  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后人随着掌握水情经验的进一步丰富,于宝瓶口左面的山石上加刻了几十件分划,取名为“水则"(即今水标尺),可谓文明古国的最早的水位标尺。

  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之中白鹤梁题刻,因早年白鹤群集梁上而得名。石梁全长约1600米,宽约15米,共165段,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图像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长江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堪称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人们通过治水,对水有了深层次认识,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的认识,孕育了水文文化的产生。水文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关于水文与水、水文与人、水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文化。水文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是水文文化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研究水文文化,要从其历史渊源着手,所谓水有源、树有根正是此意。

 

本文相关信息

本文暂无相关信息!


南阳水文水资源测报分中心版权所有
电话:0377-62236081    邮编:473000    E-MAIL:hnsw@hnsl.gov.cn